【资料图】
世间人因为不明,想要能明,而落入探讨、思考、搜寻、收集、比较、选择的框架中。随时都有人们正在考虑、计划某些事,因此形成一个意念纷飞、讯息交错、思惟不断的知识空间。若对修行而言,即是污染。 于是净土弥陀,以弥陀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帮助人们及灵界众生,净化身心灵及空间。因净化后灵敏觉知能显前,若续精进,净再净,善再善,至见性般若智现,过去、现在、未来了了分明,则一切不须探讨,不须思惟,计划,自然知道如何进行,自然有答案。 此为净化见性之自在,比探讨、思考、搜寻、收集、计画更是深入透澈。未见性前探讨、思考、搜寻、收集、计画等过程,皆是在轮回业力、有我、有私之中进行,而见性后即使经历这些过程,皆在无私、无我之中进行,结果大大不同,无轮回业力的困缚,将更广大、长远地利益大众。 世间所知是为有限的知识,而见性所拥有的是无限般若智慧。 知识由不断向外学习积累而来,般若智为不断向内开发,净化,去染,见性而现。 知识着相,有我有私,般若智不着相,无我无私。 知识会被覆盖、取代、更新,无法取代智慧,而智慧无法被取代,且因知识有我,我私、我利、我执、我见,而有偏离正道与入邪道之危险,而造恶受苦果。 般若智可涵盖知识,且与宇宙准则、真理、正道相应,即使有所调整,亦不离宇宙准则、真理、正道,而无行偏、造恶受苦果之危。 知识会随时间、空间之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般若智非一成不变,能于宇宙准则、真理、正道之下任运自在,能转,能调整,能智取,能因材施教,能明辨是非,最重要的是深信阿弥陀佛,跟随佛之心愿行,清楚明白心灵的最终归处——西方极乐世界,且如愿度己度众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