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708万亩,粮食总产314.95万吨;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150.13亿元,同比增长8.3%......一些列数据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的一系列硬核举措。

“粮稳才能安天下”。过去一年,衡阳市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沉甸甸的家国担当,把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主体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以“绣花”功夫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各项工作,有效推进了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得省政府2021年度真抓实干“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成效明显的市”激励表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衡阳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粮食生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牵住早稻生产这个“牛鼻子”,推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去年,衡阳市出台了《衡阳市关于推进早稻生产稳产的十条措施》,市本级安排了1500万元专项用于粮食生产奖补。全面推进早稻集中育秧,在完成省定5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任务的基础上,市级安排500万元用于新增1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工作,全市早稻集中育秧可插大田面积在150万亩以上。同时,积极开展双季稻万亩示范创建,创建34万亩示范片;市优质稻产业协会组织评选出26个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高中档优质稻品种在全市推广,从整体上提高了衡阳大米品质;市县两级组建了各类农技专家服务团78个、1000余名农技人员对早稻集中育秧点实行“一点两人”技术指导服务,全力保障春耕栽插。

通过推广高产优质良种、落实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科学培管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水稻种植品种由“散、乱、杂”向“整、精、优”转变,2021年全市落实粮食播种面积708万亩,粮食总产314.95万吨,均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衡南县作为袁隆平院士水稻高产攻关试验示范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力办好水稻高产试验基地,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去年10月17日,袁隆平院士第三代杂交水稻衡南县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测产,双季稻亩产达1603.9公斤,再次创造“新世界纪录”。

严守底线

粮食收购“衡阳经验”全省推广

为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衡阳市以最强执行力扛起粮食生产大市的责任担当,严格按照“先检后收、优粮优价、应收尽收”“分仓储存、分类处置”,组织指导开展储备粮轮换收购、市场化收购和临储粮收购,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和食品安全红线。

为确保粮食“收得进、储得下”,市商粮部门协同各相关部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提前摸排早稻种植情况,做好资金、仓容、设备等准备工作,早稻确定8家企业16个库点、中晚稻确定8家企业26个库点作为临储粮收购点,确保售粮农户“粮出手、钱到手”,农民增产又增收。与此同时,继续为送粮农户提供“一瓶水、一餐饭、一毛巾”,合理安排休息场所,营造有温度、可触摸的贴心服务,让农民送“放心粮、明白粮、舒心粮”。

为严守粮食质量安全底线,衡阳市在全省创新研发启用智慧粮安管理平台,建立覆盖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全流程的二维码溯源系统。目前已布局47个粮食收储企业和库点,实现粮食企业全覆盖,为全市粮食种植和收储等工作调度和决策提供了大数据依据,为粮食安全的分级监管、分级落实形成“一朵云、一张网”,实现全链条、全过程强化监管,坚决防止不合格粮食流向口粮市场。并通过不断推广和应用,形成了“衡阳经验”在全省推广。据统计,2021年全市共计收购稻谷79.58万吨,其中早稻19.92万吨,中晚稻59.66万吨。

“优质粮食工程”稳步推进

助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结合粮油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衡阳市大力实施“优质粮油工程”和粮油“百亿产业工程”,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150.13亿元,同比增长8.3%。并成功申报湖南角山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大米专用粉生产线建设等7个项目为湖南粮油千亿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共获扶持资金660万元。

与此同时,衡阳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组建衡阳粮食集团以来,粮食企业整合能力显著增强,经营规模持续壮大。目前,全市粮食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11家、省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4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个,培育“湖南好粮油”产品8个,角山米业成功入围全国大米加工50强企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