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机器人背部拉链被拉开,内部晶格肌肉与控制器呈现在公众面前,一场关于真假的争议最终成为技术实力的公开展示。11月5日广州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全新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并表演猫步,因拟真度过高引发“内部藏真人”争议。

争议背后:量产信号暗藏产业野心。

此次引发热议的人形机器人IRON,被小鹏称为“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争议发酵后,何小鹏在澄清视频中展示其背部构造,解释耳部为麦克风阵列,直接破除“藏真人”传言。视频中,研发团队拉开了机器人背部的拉链,清晰呈现了内部的晶格肌肉、控制器、肩膀的运输固定器以及手部的谐波关节等机械结构。

商业布局:从场景出发的实用主义。

面对商业化路径,小鹏展示了清晰的思路。何小鹏明确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拧螺丝或进入家庭做家务并非最佳应用场景。

他在科技日上解释,测试中发现人形机器人在执行如拧螺丝这类工厂任务时,其机械手损耗较快,而一只人形机器人手部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昂。因此,小鹏的人形机器人将优先布局商业场景,计划于明年进驻小鹏门店,承担产品讲解等服务工作,宝钢则将成为其工业巡检领域的合作伙伴。

这种务实思路也体现在量产计划上。小鹏将在2026年底规模化量产高阶机器人IRON,这与小鹏二代VLA模型推送、Robotaxi试运营等计划共同构成了技术商业化的时间表。

何小鹏曾直言,机器人是软件驱动硬件设计,只有自己研发的硬件,才能完美匹配上自己训练的模型,而模型的训练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专项调整。

他认为只能全栈自研,才能造出一个足够领先,同时又能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机器人。

随着全固态电池、仿生肌肉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开发者平台的开放布局,人形机器人正从科技日的舞台走向工业车间与日常生活。随着2026年底量产目标的设立,以及宝钢等生态伙伴的加入,人形机器人正从质疑声中走向产业化落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