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一个土生土长的湘潭人,我从小对槟榔就很熟悉。曾经听我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仅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槟榔定量供应,有时候买不到槟榔,就只能去中药铺抓一些药用的槟榔片来解馋。其实这也是后来我小时候的印象,只不过后来改革开放了,湘潭的大街小巷才开始有了各式各样的槟榔摊子。
一直到现在,槟榔都是湘潭人普遍的“乡结”。我工作后常年在外,很少回到湘潭。有次在高铁上,看到邻座的在嚼槟榔,便忍不住与其攀谈起来。聊了几句没想到对方也是湘潭人,真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然,这里的“君”指的是槟榔。这件事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去到舅妈家看到他们制作槟榔的过程,虽说那个时候街上已经有了许多槟榔摊子,但由于还没到工业化生产的地步,更没有真空包装,所有槟榔都是由各家各户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制作,保存起来较为麻烦,因此槟榔仅在湘潭及附近的县市流传。这样的局面一直到工业化生产发展起来之后才结束。
在我的记忆里,家中的亲戚长辈即使不抽烟不喝酒,平日里多多少少都会吃槟榔。我曾听过族中一个年老的长辈说过关于湘潭槟榔的历史,他说他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槟榔,那还是个洋货,别说尝尝它的味道,穷人家的小孩只能每次趴在货运码头,看着那些从广州运来的洋货流口水。后来不知怎么的,本来昂贵的槟榔突然“贱卖”了,就连普通人家也买得起这“洋货”,那次是他第一次尝到槟榔的味道:苦涩、清凉、辛辣的小小一颗。后来,槟榔就在湘潭扎下根来,湘潭人也都开始嚼起了槟榔。
出了湘潭,在我求学的那几年里,我比较少看到大家嚼槟榔,但后来发现,其实槟榔在人们生活中仍然是有迹可循的。譬如一些客货运输司机、工厂夜班工人以及电子竞技从业者等等,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就像城市白领喝咖啡一样。既是一种习惯也是振作精神的作用。只不过,二十世纪末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后人类的对健康的重视与日俱增,槟榔已经不可能变成世界性的流行。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首《采槟榔》是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很多人都误以为它是台湾海南地区的民歌。但其实它是湘潭人黎锦光创作的流行歌曲。即使是2023年的今天,我听到这歌,想到槟榔,心中涌起的仍旧是对槟榔满满的亲切感,我相信许多在外的湘潭人也是与我一般心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