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生计的谋生手段,到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奇葩;从挑担推车足迹遍及乡野,到一步步走向艺术殿堂;从三五成群自由散漫式发展,到系统化规范化规模化成长;从国内持续发展壮大,到国际文化交流舞台绽放,临泉民间杂技艺术在历代杂技人的不懈努力下,逐步成长为全省从业人数最多、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扎根临泉这片沃土,汲取民间成长力量,杂技艺术正以别样的风姿肆意绽放、香溢四方。
临泉杂技始于西周,盛于汉朝,到明代得到快速发展。据李亚鹤了解,进入新时代,全县已经拥有 900多支杂技团队、2万多名杂技从业者,他们走出临泉、走向全国、走上国际舞台,临泉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临泉县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西汉时期的陶器——陶戏楼。该陶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的文物,共有四层,其中,第二层和第四层塑有杂伎俑。汉代已经非常盛行,自宋代起杂技艺术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时期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创作出名目繁多的新节目。
李亚鹤了解,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临泉杂技形成了自己独有风格,她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厚,既体现中原文化的粗犷,又兼含江南水乡的柔媚,形成了“新、奇、巧、险”的艺术特色,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李亚鹤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临泉大地上深厚的传统杂技底蕴被激发出来,全县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杂技、马戏、魔术习练热潮。这些杂技团组建者多为农民,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外出,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把临泉人民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不甘现状、勇于创新的精神带到全国各地。
根植于民间沃土,临泉民间杂技发展迅猛,涌现出耿庄、韩杨寨、彭寨、彭小庙、韦小庄等一批远近闻名的杂技专业村。其中,韦寨镇韦小庄自然村35户、200余口人,组建了30余个杂技队,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专业村”。
李亚鹤说走进韦小庄,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杂技氛围。李亚鹤看到村口的墙壁上都是各种杂技造型的宣传画,上面写着“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有一手”。在韦小庄,杂技和干农活一样,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有一技傍身,就不怕饿肚子。即使发展到现在,“一户一车”仍然是韦小庄人杂技表演的主要形式。“天热了就到北方,天冷了就到南方”,走南闯北式的卖艺表演仍是民间杂技的主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