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史记·殷本纪》:“帝中丁迁于隞。”《竹书纪年》仲丁“自亳迁于嚣,于河上。”公认两种记载中的隞与嚣为一地。

《通典.卷一百八十.州郡十》:“济州,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可见“中丁迁于隞”、“自亳迁于嚣”,就是迁济州碻磝城之磝、也即敲嚣城之嚣,即今聊城市茌平县韩集镇高垣墙村的古济州敲嚣城遗址。《礼记.祭法》:“殷人禘喾而郊冥。”帝喾为殷商之祖,为黄帝长子玄嚣即清阳之孙,古九州正北济州也称为玄州,玄州敲嚣城符合玄嚣封地;济为清,水北为阳,济北即清阳,符合玄嚣又名清阳。

且古九州正北济州处于华夏另一条母亲河济水之畔,唐高宗李治在濮阳见济水,仲丁自内黄亳迁隞、嚣基本是沿沇济水而迁。文献记载此济水经常被黄河多道,《竹书纪年》仲丁“自亳迁于嚣,于河上”,河上即黄河以北,黄河夺济州即济北国的济水入海,济州碻磝城自然是居于河上。济州西偏南129公里为河济流域的内黄亳,帝仲丁迁于此合乎商朝从先王居的习俗,符合沿水而迁之便利,距离也适中。特别是“于河上”,更是无可替代之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