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名碑鉴赏系列
(资料图片)
辟雍碑识文断字
胡树青(古文化学者)
一个多月前给大家分享了《六龙御天——昭示天子威仪的鲜明符号》一文,对辟雍碑的造型做了解读赏析,今天我们将对于辟雍碑碑文做点识文断字工作。
一提到识文断字,有人会觉得这挺“高大上”的。其实不然,辟雍碑上镌刻的文字(包括碑额、碑文以及背阴之名表)一概是隶书。
隶书的巅峰在汉朝,《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西峡颂》……都是隶书的“法帖”。
辟雍碑是古代最高礼制建筑之一——辟雍的附属建筑,创建于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正值西晋兴盛之时。该碑所记史实又是关乎天子之学(辟雍)的盛事;由该碑的规格之高,其事件与太学的密切关系推知,该碑的书法肯定出自西晋的“国手”。鉴赏辟雍碑拓片,明显可见该碑的书体庄重、规范、典雅,汉魏遗风蔚然。
相较于篆书、金文,隶书是堪称“大众化”的书体。正因为辟雍碑上都是隶体字,因此,辟雍碑出土之后,其碑文很快就被全文释读。其时笔者尚幼,然在父亲胡增芳先生(其时已经年近五旬)点拨下,树青对全文已可通读,当时对照拓片辨字识句析疑解惑之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要知道在上世纪中叶对于出土文物的报道、研究和宣传都处在低级运作状态。考证碑刻,最高级的手段是黑白照相,通常都靠手抄,笔下之误,在所难免。可是当时的学人做到了,我的记忆中,辟雍碑碑文释读讹误甚少。
谁知过了几十年,许多条件具备了,但是对于辟雍碑的报道却大多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讲“故事”博眼球上。后来刊发碑文释读的多起来了。但据笔者以为所见,抄袭的多,有真东西的少,释读的谬误非常之多(下图是见诸报纸的一例),所圈之处都是错误。
试问,这样的释读对于认识文物、传扬中国文化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请大家深思!
下面笔者就着辟雍碑碑文拓片给大家仔细释读。
看图(1),
所示第二行红框内的字为“綱(纲)”,涉猎过隶书字帖的对此不陌生,连接上下文则为“王纲有所不张”。第三行框内字《康熙字典》解为“古文宇字”。连句为“栉风沐雨,经营宇内”。第四行,“黎民”的“黎”,“惠怀黎元”,“黎元”也即“黎民”。第六行,是“贰”,“声教无贰(二)”;第七行教“教”字下的那个字,在辟雍碑碑文中出现得次数最多,他是个常用字“以”。此处为“以熙帝载”。“以”字的此种写法在隶书碑帖中非常多见,甚至在金文中就已经常见。可是当今的一些释读却把它当做不认识的字处理。
看图(2),
第四行最下边、第八行最上边的字都是“布”字,第八行上边是“布衣之宾”;第七行下边框中两字为“斟酌”。“酌”字谁都认得。“斟”字难认。谁都认识的“斟”字是形声字,“斗”是形旁,表字义。“甚”是声旁,表字音。碑上的这这个字是会意字,“酉”是形旁,“升”也是形旁。在古代“升”与“斗”都是舀酒的器具,“酉”与“升”合起来就是“斟”。连接上下文为“斟酌道德之源”。
看图(3),
三个“以”字,头一个,“足以盈天地而冒六合”。第二个,“是以顺应交泰”。第三个,“化成以同风”。第四行上边的那个是“珧”,这里是人名,连上文“光禄大夫关内侯珧”。
看图(4),
第一行的“以”,“历自列辟废兴,以降于秦汉”。第二行“崩”,“豪杰虎争,三方分崩”。第三行,两字为“跋扈”。此二字都与我们所见的“跋扈”有异。“扈”增加了“扌”。“跋”字载于字典的有一种异写,左旁为“扌”,右旁为“布”。这里又有变化,然连接上下文“西域跋扈”是没问题的。第五行框内字是“殄”字,“西戎既殄”;第六行的是“膝”,“屈膝纳贄”。纳贄,即常说的“纳贡”。
看图(5),
第六行框内是“世”字,这在隶字帖中也较常见。第七行框内是“讃(赞)”,“承天作帝,幽赞神明”。第八行框内为“従横”,即“纵横”。今之为简化字。“纵”的繁体有“縱”“縦”等写法,“従”即縦,即“纵”。连起来为“六国纵横”。第九行框内为“聪”,“玄览为聪”;
图(6),
第三行两字为“边陲”。以“垂”通假“陲”。连起来“虔刘边陲”。第六行“以庠序为先”。第八行最下边字为“罍”,古代庙堂上的瓶状礼器。有人译为“壘”,不对。
看图(7),
第五行框内字是辟雍碑碑文中最难认的字,多种字典都查无此字,但偶见于古文字专著,(下图)甲骨文、金文、隶字帖的“寿”字有多种写法,图中4字都可断为“寿”字。
但是,根据碑文中的上下文,这个字按“寿,筒‘畴’”,畴咨,访问、访求。《尚书》《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晋书·武帝纪》:“肆魏氏弘鉴于古训,仪刑于唐虞,畴咨群后,爰辑大命于朕身。”这个字在各家(包括初出土时著名学者的释读中,这个字均被放弃而以方框代替。
图(8),
第四行二字为“收牧”,这里出错的较多,大多把“牧”也当成了“收”,这样文句就不通了。原文是“且古诗之兴,采游僮之歌,收牧竖之谣”。“采”“收”,同义词。“游僮”“牧竖”,近义词。“游僮”即顽童,“牧竖”即从事放牧的孩童。“收收竖之谣”,不成句子。第六行框内字为“遝”。遝,音“tà”,词义同“及”。连起来“降遝(及)三代”。有人将其释读为“還(还)”,特错。第七行框内字为“罔”。罔,无。连起来为“神化罔(无)极”。
图(9),
第四行为“以儒术久替,古典未隆,乃兴道教。”“以”,因为。第七行上一字为“兆”,下一字为“考”。连起来“博士京兆段溥,考合仪制,述造弦歌。”有人把“考”认成“孝”,于文不通。
看图(10),
“三坟五典,八素九丘”,那个很象“北”的字是“丘”字。隶字帖上这种写法常见,甲骨文、金文中也这样写。丘也是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三坟五典,八素九丘”是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句。另一个是“缉”字,其偏旁跟“辑”“揖”“楫”的一样,却被人被当作“绢”。另一字是“款”,“款塞入献之戎,倍于海外”,塞,边关。款塞,本以为“开关”,这里为应前来入贡的戎狄打开关塞之门。另一字是“邁”,即“迈”。“迈三代之弘风”,意为:我大晋的世风超迈”三代的“弘风”。却有人把“邁”断为“萬”。还有把“儀(仪)”断为“义”,把“邃”断为“遂”,把“游僮”断为“游仲”的……难以尽举!
经过笔者详细甄别,乃将辟雍碑碑文、碑额全部释读,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碑文,笔者把繁体字、无标点、不分段落的碑文转变成简体字、加标点、分自然段的通行排版,如下:
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曰:昔在先代,肇开文教,殊风至化,发迹乎黄唐;备物致用,具体于三代。历自列辟,废兴存亡,以降于秦汉,虽开国立统,而皇道不融。帝典缺而未备,王纲有所不张,累世弥久,有由来矣。至于大晋龙兴,当魏氏多难,而天命未一,豪桀虎争,三方分崩。
实赖宣皇帝,栉风沐雨,经营宇内。是时正朔未加于华阳,王教不被於江表。西隅跋扈,扬越内侵,戎车屡驾,抑有不暇。虽诞敷神武,光被四海,流风迈化,惠怀黎元。而未遑治定之制,儒、道不得并时而施。
至于文皇帝,方寇负固,犹未帅职。左提右挈,虔刘边陲。乃振威域外,荡定梁益。西戎既殄,遂眷东顾。文告江裔,为百姓请命。南蛮顺轨,革面款附。九服混同,声教无二。彭濮肃慎,织皮卞服之夷,楛矢石弩、齿革大龟之献,莫不和会王庭,屈膝纳贽。戎夏既泰,九域无事。以儒术久替,古典未隆,乃兴道教,以熙帝载。廓开大学,广延群生。天下鳞萃,远方慕训。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
及圣上践祚,崇光前轨。阐五帝之绝业,迈三代之弘风。敦礼明化,以庠序为先。乃遣相国长史东莱侯史光、主薄东莱刘毅奉诏诣学,延博士,会学生,咨询谠言。又下丙辰诏书,兴行古礼,备其器服。太常乐安亭侯琅琊诸葛绪、博士祭酒骑都尉济南刘熹、博士京兆段溥,考合仪制,述造弦歌。
泰始三年十月,始行乡饮酒、乡射礼,马、郑、王三家之义,并时而施。然后,罍樽列於公堂,俎豆陈于庭阶。乡县之乐设,百拜之仪陈。缙绅之士,始睹揖让之节,金石之音。六年正月,熹、溥等又奏行大射礼。乃抗大侯,设泮县,用肆夏歌,驺虞邦君之制,于是而显。其年十月,行乡饮酒礼。
皇帝躬临幸之。正法服,负黼扆,延王公卿士,博士、助教、治礼、掌故、弟子、门人咸在列位。莫不被文相德,祗服宪度。穆穆焉,济济焉,抢枪焉,礼行乐奏。诏曰:“群生勤学务礼,遵修旧典,朕甚嘉之。”遂斑飨大燕,上下咸周,三家之礼,庭肆终日。既而锡寺卿丞、博士、治礼、学生,下至乐工,束帛、帱巾各有等差。厚施丰备,人知所劝,宇内承风,莫不景慕。
于时,方国贡使及款塞入献之戎,倍于海外者,盖以万数。若夫耆老讴叹于邑里,士女抃舞于郊畛。歌咏升平之谣,咨嗟大同之庆,布濩流衍,充塞四隅。飞英声,腾茂实,足以盈天地,而冒六合矣。
咸宁三年,太常修阳子、平原刘实命博士京兆段畅、渔阳崔豹讲肆大礼。冬十一月行乡饮酒礼,四年二月,行大射礼于辟雍。
皇太子圣德光茂,敦悦坟素,斟酌道德之原,探赜仁义之藪。游心远览,研精好古。务崇国典,以协时雍。乃与太保侍中太尉魯公充、太傅侍中司空齊王攸、儋事給事中光禄大夫关内侯珧,及百辟卿士,同升辟雍,亲临礼乐。降储尊之贵,敦齿让之制。畴咨轨宪,敷纳话言。堂列不臣之客,庭延布衣之宾。缉柔学徒,接引众心。温温其仁,翼翼其恭。故夫洪烈之美,可述而不可及;规模之格,可衍而不可阶。是以髦士骏奔,华夏响臻。缉熙圣绪,光融至化;仪形万国,作孚四方。盛德大业,于斯为美。
于是,学徒沐浴纯泽,承风感化,伏膺咏叹,不知手之舞之。乃相与言曰:盖享帝王之位者,必有則天之象;成厚载之功者,必建不朽之业!是以顺应交泰,莫崇乎三皇;开物兴务,罔隆于五帝。前圣之所归美,永守鸿名,常为称首,唯斯而已。
然夫品物咸亨,以广被為贵;天下化成,以同风为大。光于前人可得笃述者,鲜矣!观今变通之符,典模之则,顺天承运,肇造区域,则虞夏之烈也;建皇極之中,恢配天之范,則羲农之略也;韬威迈德,树之风声,則汤武之轨也;阐化本,垂道纲,则宣尼之教也;兼六代之美迹,苞七圣之遐踪,魏魏荡荡,大晋其是也已!
在昔先叶,德化可述,仪形可像,皆发之于雅颂,播之于金石。故使风流长存,晖光不坠。且古诗之兴,采游僮之歌,收牧竖之谣。今遇不世之运,被覆焘之施,岂无风人之作,奚斯之志哉!于是,礼生、守坊、寄学、散生,乃共刊石,赞述洪美,遂作颂曰:
悠悠皇羲,承天作帝;幽赞神眀,观象天地。三坟五典,八素九丘;发源在昔,迈兹清流。大道凌迟,质文推移;朴散为器,醇浇为漓。降遝三代,世笃轨仪;郁郁之美,莫尚于斯。六国纵横,礼乐消亡;秦焚其绪,汉未之详。铄哉皇代,时惟大晋;龙飞革命,天应人顺。敷演彝倫,亮采贤俊;神化罔极,风翔雨润。明明太子,玄览惟聪;游心六艺,再临辟雍。光光翠华,騤騤六龙;百辟云集,卿士率从。儒林在位,爰及生童;升降有序,行过乎恭。祗奉圣敬,旷若发蒙;玄冥司节,飨饮嘉宾。大射之仪,讲于元春;执弓鹰扬,百拜逡巡。金石迭奏,两礼并陈;容服猗猗,宴笑斌斌。德感庶类,洪恩丰沛;东渐西被,朔南式赖。遂作颂声,永垂万世!
咸宁四年十月廿日立作为制式文章——辟雍碑的碑文也是非常绝妙的,堪称“美文”,如果大家欢迎,“文史博学”主胡树青将不揣浅陋继续为大家解读碑文。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