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获评湖北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5个城市中,有多个城市连续两年“霸榜”。这些标杆城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武汉市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标杆

武汉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主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武汉市副市长王清华介绍,该市聚焦流程再造,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目前,该市104个高频事项实现“一事联办”,平均办理环节减少8.27个,压减73.81%;办理时限减少12.36天,压减63.65%。在“鄂汇办”上线便民利企服务事项400余项,197类电子证照实现共享应用,319项武汉城市圈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通过拓展融资渠道、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等,该市破解企业融资、审批等痛点难点。推广“301”线上信用贷款模式,已累计放款3.5亿元。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出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明确20余种豁免领域;完善“承诺可开工”审批模式,审批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

通过推行包容审慎执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措施,该市聚焦打造公平竞争秩序。该市编制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3张清单”,规范行政处罚事项576项;全市累计归集信用信息6亿条。

通过提升通关便利水平等方式,该市实施“提前申报、货到放行”通关模式,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超71.95%,出口时间为水运1.33小时、铁路2.09小时、空运0.24小时。截至2021年底,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发运2333列、20.04万标准集装箱,总发运量居全国第5。

以制度创新破除顽瘴痼疾

今年1月,襄阳市成功签约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项目,整个项目从要素保障、资金筹措、土地征迁、施工组织、行政审批等5个方面打破常规,在土地挂牌公示期间同步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将以往至少需要3个月完成的土地平整期压缩到25天,创造“襄阳速度”。

这得益于襄阳市持续推进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襄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吴烨介绍,该市已完成11个县(市、区)、14万亩工业园区区域性统一评价,实现“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通过投资项目报建审批区域性统一评价改革,该市全流程审批时间从国务院要求的120个工作日压缩到56个工作日以内,申报材料从303项简化为最多96项。该项改革被作为典型案例编入国家发改委编著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在全国推广。

纵览5个标杆城市,勇于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破除顽瘴痼疾,是“标杆们”的共同经验。

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是宜昌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产业项目。目前,项目一期进入主体建设阶段。宜昌市市长马泽江介绍,围绕该项目,宜昌市探索实现“指挥部+工作专班、+驻点服务、+项目临时党支部、+及时记功嘉奖”等“4个+”运行机制。聚焦企业需要破解的痛点、难点、堵点,宜昌市在更多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制度创新。“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第三届湖北改革奖。

十堰市市长黄剑雄介绍,该市创新实施“双组长制”“指标长负责制”“专班推进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实施方案系列政策举措,统筹推进营商环境18项评价指标“提优补短”。在全省率先推出“碳汇收益权+”贷款模式,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8.2亿元。

“走出山门、打开脑门的愿望更加迫切,担当精神、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恩施州州长夏锡璠介绍,2020年以来,恩施州“一业一证”改革、执行案件繁简分流等8项改革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行政许可“及时预警、超时默认、自动用印”荣获第三届湖北改革奖。创新推行的“整村授信”已覆盖85%的行政村,授信农户2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200户,累计用信70亿元。

多项营商指标全国全省领先

5个标杆城市多项营商指标全国、全省领先。

宜昌市“一网通办”网办率达到99.3%,99.8%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深入推进“清、减、降”专项行动,2021年,共减免收费超3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8.74亿元。企业电力到户均价每千千瓦时642.93元,全省最低。用水、用气费用获得指标全国优秀。

十堰市推动“办事找关系”向“办事靠法治”转变。该市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85类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组织500名执业律师深入300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2021年,全市法院受理涉企案件1.6万余件,结案近1.5万件。

恩施州围绕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开展“涉企保证金最少县市”创建。2021年减免涉企保证金7.25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整体下降1.31个百分点,企业开办和水电气报装红线外费用降至零。

营商环境怎么样,经济运行数据是生动注脚。2021年全省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181个,比2019年增长24.5%;2022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居全国第2位。(廖志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