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破了洞的衣衫,在能工巧匠手里,飞针游走于经纬之间,完成了不着痕迹的复原;


(资料图片)

买菜的竹篮,在新一代匠人手中,华丽转身成为萌宠的舒适窝;

早已退出日常生活的团扇,经民族元素“加持”,从实用品升级为艺术品。

织补、竹编……这一项项古老的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需求,在困境中蹚出了一条新生路。南国早报推出“老行当 新出路”系列报道,看老行当如何推陈出新走俏市场,敬请关注。

10多年前,珠宝玉石镶嵌兴起,南宁人要想定制一款自己喜欢的首饰,必须要去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一群在深圳、广东做珠宝镶嵌的手艺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来南宁创业,开辟了南宁首饰加工的新市场。

来邕创业

带来最先进的镶嵌设计和工艺

周圣清夫妇,就是那一批最早来南宁创业的手艺人。

▲周圣清在操作首饰焊接、打磨等工艺。

1982年出生的周圣清,十几岁时就跟同乡到深圳的大型珠宝加工企业打工,精通整个珠宝镶嵌加工流程,更练就了一身好技艺。

10年前,他和同伴看到南宁的珠宝定制镶嵌加工市场需求兴旺,就辞职来南宁创业。

2012年刚到南宁时,周圣清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手工镶嵌技术,人工成本高,做工粗糙。为了让定制的首饰更接近大品牌的精致和完美,周圣清将传统工艺跟现代技术相融合,用3D打印技术帮客户设计款式,在电脑上先制作成型,进行调试,客户满意后即刻打印成三维的蜡膜。之后,他又引进了一台连空气灰尘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的微镶仪,使得镶嵌的首饰更精致完美。

▲操作人员用3D电脑技术,帮客户设计款式。

▲首饰制作结合3D设计,出模成型。

周圣清说,每月设计制作的首饰达500多件,仅合作的商家店铺就有好几十家,覆盖南宁周边城市,还承接来自江浙一带客商的首饰代加工。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