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舒的话:
2022年春节,我待在家里看古人的新年,感慨道:“我从没像现在这样怀念人潮人海”。两年之后,我期待中沸反盈天的热闹新年终于到来了。
小红书博主小七拍的婺女洲
今年,我带着父母在云南建水过年(有关建水的攻略在路上了),母上喜欢每天去朝阳楼看乡亲们跳烟盒舞,而我还是最喜欢在小院里烤豆腐,过年的建水较之平时,人实在太太太太多了,发一张照片给你们感受一下上过电视的大板井感受一下——
想云享受过年的这份热闹,可以刷小红书。刷了一上午,发现小红书已经被会过年的年轻人占领了!
今天的推送,我们来看看小红书上的新·「春节百景图」。
图源:小红书博主@Allen小鸽鸽、@蛋蛋妮儿儿、@DKKKKK、@豆包妈妈小珊、@摇铃啊摇铃儿、@佳佳_LotusDream、@沈梦晨爱拍照、@予小凯_、@零七七-
小红书博主一羊一鼠俩兔子拍的卧龙岗打铁花
滚烫的铁汁瞬间在天地之间铺开,流光溢彩,又如流星一般坠入水中,一眨眼山河明灭,此时要是有外星人路过,都要怀疑地球人是不是在发射什么暗号,这是河南南阳卧龙岗的打铁花表演。
让人舍不得移开眼睛的还有安徽歙县汪满田村的鱼灯巡游,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人人都会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阙写的正是上元节上鱼灯巡游的盛景: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小红书博主Martin Yang拍的汪满田鱼灯巡游
以前没发现安徽拥有如此丰富的地方特色民俗表演,这次在小红书“云游”了个遍:汪满田鱼灯、西坑舞草龙、瞻淇鱼灯、许村板凳龙、洪琴村香龙、英坑狮舞、杞梓里龙狮斗。
很多人用来做新年拍照道具的“网红鱼灯”,正是徽州地区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嬉鱼灯。鱼灯灵活无比,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游动起来,手持嬉鱼灯,就如同把锦鲤握在了手中,又好看又吉利。
小红书博主小七拍的鱼灯
传统的舞狮不必多介绍了,以往看的最多的是广东地区的南狮,刚刚在小红书上刷到河南省襄城县秦寺村火神庙一个北狮爬天梯的视频,感叹北方的狮子过得可太不容易了,长得不如南狮憨态可掬,身段也没那么灵活,所以非得拿出来点看家的真功夫来才能博得满堂喝彩。
图源:小红书博主@乾元万象
只见舞狮人顶着厚重的头套,踩着鼓点,攀上两条细绳,颤颤巍巍登到十几米的高台,每一步都走得让人胆战心惊。
疫情期间沉寂的游神和英歌舞又启动了,给来自北方的“大洋芋”们一些大大的年味震撼——原来年还能这么过?
英歌舞取材自《水浒传》,壮年男子打扮成梁山好汉的模样,手执一对英歌锤,配合鼓点一边敲击木槌一边吆喝,还要翻转腾飞跳跃。舞姿刚猛、豪迈,务必要跳出英雄人物的气势来才算精彩。难怪英歌舞又被称为“中华战舞”,今年有15支英歌舞队伍齐聚汕头展开巡游,小红书网友说“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也就这样场面了”。
据说让闽南人早上六点起来追星不可能,但让他早上六点起来抬神明,他凌晨四点马上到!
说的就是游神,游神就是把供奉的神明从庙宇里请出来,巡视一遍所管辖的地界,看看庇护的子民,为其驱邪祈福。其中本境神仙坐轿子,塔骨神仙也就是地位较低的神明,一般是主神的随从则由村民扮演。
就像迪士尼人偶一样,每个塔骨神仙也都有自己的性格,我在小红书上刷到的长乐游神视频,总有一个走在最前面蹦蹦跳跳,无比活泼的小神仙,当地人介绍说这是负责开路的马夫。保长是小朋友们的噩梦,因为这是一个喝醉酒会追小孩弹脑瓜崩的神仙。黑白无常也是很多闽南人的童年阴影,有人小时候被夜幕中巨大的神像吓到发烧,长大再看却觉得无比亲切。
小红书博主雙映画张国强拍的长乐游神
长乐游神最出圈的顶流神仙是赵世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丰姿英伟、相貌轩昂,还因为他是财神爷赵公明的儿子。谁能抗拒神仙里的高富帅呢?
图源:小红书博主@辣椒过敏
我已经想看英歌舞好多年了,可是每年都惧怕人人人人人,多亏小红书,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神仙大会。
小红书上的“年味”真是浓。一进入腊月,我每天的乐趣就变成了在小红书上刷各个地方的人怎么置办年货,沉浸式地跟着一起逛年集。
年集不同于平日里集市的地方就在于大!大!大!
广西的砂糖橘、东北的冻梨直接用卡车拉,两米高的甘蔗捆成小树往地上一杵,鸡鸭鹅愣头愣脑地挤在简易的围栏里,泡沫箱里比小臂还粗的海鲜干货码得整整齐齐……
图源:小红书博主@孟虎夏山、@吃不饱的小幸、@早睡早起、@W’、@洛大宝
这个时候就不讲究小巧精致了,越粗犷豪放越有热气蒸腾的年味。
想起有一年除夕夜逛厦门八市,路过随意摆放在路边的刚剁下来的鳄鱼头心里一惊,估计南方人看见北方年集肉摊上硕大的牛头也是差不多的震撼吧。
从不同地区的人的采购清单里,能看出在他们心中最能代表“年味”的东西分别是什么。川渝人没有腊肉就不算过年,去哈尔滨一次,明白了红肠配格瓦斯的快乐,内蒙人的冰箱不用打开,准是满满当当的牛羊肉。
今年恰好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是同一天,古突和除夕也是同一天,刷到一个藏族同胞在拉萨逛集的小红书笔记,看到好多没见过的年货,有酥油花、切玛盒、青稞杆和青稞苗等等。
小红书博主@爱绿色的梓潼拍的拉萨年集
我对切玛盒很感兴趣,查了资料,原来切玛盒的汉语意思是五谷丰收斗,是一种内有隔板的斗型木盒,分别盛入炒麦粒、糌粑,插上青稞穗、红穗花和酥油花,象征着人寿年丰、吉祥如意。
图源:小红书博主@阿绿
观察到一件挺有意思的小事,年货的地域性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高速流通逐渐变得模糊,以往只有一个地方的人爱吃的小众美食,现在轻而易举被端上了千里之外的餐桌。江沪浙小孩过年吃怕了的年糕,今年借着《繁花》里宝总和汪小姐这对“排骨年糕CP”的走红,爆卖到全国各地。有个北方朋友在小红书上发帖求助,问南方人年糕怎么做好吃,热情的网友回复了两千多条,其中被顶到前排的评论建议他:首先,养在塑料桶里。
图源:小红书博主@鼹鼠的蓝色背带裤
在外地求学、工作的人返乡回家,也喜欢带一点当地的特产回去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尝尝。北京稻香村的山楂锅盔、上海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湖南的酱板鸭、陕西富平的柿饼都是热门伴手礼。父母往往嘴上唠叨,邻里串门的时候却早就暗戳戳显摆起来了:“尝尝新鲜吧,孩子买的,嗨,乱花钱。”
过年了,从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返乡了,城里的“Lucy”和“William”回村之后就变成了“二丫”和“狗蛋”,这个往年的段子乘着“爆改”的东风升级了,只是洋气爆改土气的不只是人,还有人类的好朋友——修猫和修狗。
前者钻进灶台变烧火丫头,后者在泥坑里打滚,丐帮帮主见了都要收为坐骑。
图源:小红书博主@大肠是只猪、@燕山絮语
第一批回村过年的狗和第一批回村过年的猫在小红书上的待遇截然不同,返乡的傻狗已经因为撵鸡被奶奶骂了,而返乡的小猫凭借矫健的身姿吃上了姥姥亲手做的腊肉,回头姥姥不仅不骂,还要亲亲热热地搂着给压岁钱。合着被“爆改”的只有傻狗啊。
图源:小红书博主@阿拉英镑、@用心埋�,猫猫有责
以前总说年味越来越淡,我身边的年轻人都不爱过年,其实哪有人不喜欢热闹、喜庆呢?年轻人不喜欢的只是因循守旧和禁锢封闭,他们想过“新年”,而非“旧年”。
论把年过出新意,还得看手工博主的奇思妙想:流传千年的剪纸艺术做成新年战袍、用3D打印技术将皮影变成精美的头饰、甜蜜的糖珠串成一盏华丽的非遗珠灯、00后手艺人爆改糖画……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只是博物馆里的隔着一层玻璃罩的展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传统民俗也是,春节期间我在小红书上刷到最动人的一个视频是一位31岁的普通女性为了圆童年梦想,提前两个月回潮汕老家拜师学艺,学习以往传男不传女的英歌舞。
“女生,也可以跳会飞的英歌舞”,她希望这份勇敢能够感染更多的女生,传统文化也会以一种更包容的方式传承下去。
这一个月我高频刷小红书的经历,就像在阅览一幅永远看不完的《春节百景图》,烟火气俯拾即是,随便点开一条笔记、一个视频,都能入迷地瞧上半天:长乐游神、漳平游龙、潮汕英歌、山西社火、佛山挥春……人间又热闹起来了,若真有神仙,此时也会在天宫奏乐与民同乐。
当代年轻人,其实对于过年有着许多热望,人间烟火气,最抚我们忙碌了一年的内心,就像丰子恺在《新年怀旧》里说的那样:“希望每年有个像‘新年’的新年,以调剂一年来工作的辛苦,恢复一年来工作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