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市场下,硬科技投资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与科技行业的激烈竞争,不少投资人依然保持乐观主义,展现出在“耐心资本”与“长期主义”指导下的投资智慧与实战经验。

在日前举办的投中“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嘉诚与在座嘉宾,就【快时代、慢功夫的硬科技投资】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论坛开始,张嘉诚先生首先对海尔资本进行介绍。他表示,海尔资本是海尔金盈旗下的产业投资台,围绕集团庞大产业生态,主要投资智能科技和医疗健康两大领域。多年来,重点布局硬科技、半导体、新材料、智能制造、医疗科技、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相关细分领域。目前,管理规模超300亿,管理基金超27支,以独特的“产业全生态投资共创”模式,通过整合项目、产业上下游、政府等多方面生态资源,打造差异化产业生态投资。

在不同周期中保持投资耐心

谈到“耐心资本”,在张嘉诚看来,有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最有可能成为“耐心资本”。海尔资本作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CVC,投资初衷是为了优化产业链,同时作为集团“向外看世界”的眼睛和触角,一直广泛布局主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早期项目。“‘耐心’就是我们骨子里的DNA,我们更愿意陪着企业一起成长,这也是我们的初心”。

从企业投资到投后管理再到最终的退出,海尔资本有着差异化优势。从发展投资的过程中来看,多数项目LP给到的财务回报压力较大,而张嘉诚谈到,“我们在财务方面相对宽松,更愿意通过自己的产业资源帮助、赋能企业发展。”

具体的差异化,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谈。

首先,投资维度。看项目时,不乏有人偏向追风口、捧赛道,只要是赛道里的头部企业就投进去。而张嘉诚提到的“超前研究中心”,是海尔资本能够陪伴企业穿越周期的“利器”。除了基础的产业研究、项目把握,海尔资本会把企业的产品放到集团的超前研究中心里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会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产品好不好、价格是否合理、能否融入集团产业、会对现有产业链产生哪些冲击……

“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了,我们才会投资这个企业。”见证周期的当下,张嘉诚对于产业投资要回答的问题,分外笃定。“通过与集团产业结合,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协同,是我们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投后维度。“如果企业能成为集团的合作方,绝对是非常加分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从管理到市场再到战略,海尔资本都会围绕生态为被投企业提供帮助和赋能。

第三,退出维度。产业资本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可以产生并购。“并”和“购”是两个事,可以“并”也可以“购”。“在过去几年内,我们通过集团、各个产业台、各个投资接口做相应的产业并购工作。”张嘉诚表示,并购工作已经有突出成果产生。

综合来看,从投、管、退等方面的实践来看,海尔资本有信心立足产业,成为耐心资本,成为长期资本。

应对变化,回归最基本的原理

谈到对硬科技创业企业的建议,张嘉诚提了“三卷”。创业者和投资人,不仅要在技术层面“卷参数”、“卷融资”,还要学会“卷市场”。

投资的本质,是把资源投给能赚钱、能快速成长、有收入前景的公司。“十年前,我们看的项目‘全球唯三、中国唯一’的企业,当时全球第一的企业达到70%的市占率,但中国这家‘唯一的公司’仍然可以在十年后的今天做成一个上市公司,就是因为它的产品市场足够好。”

因此,张嘉诚鼓励硬科技企业在关注科技本身的同时,要更多的“卷市场”,不管是海内还是海外的市场,都要参与进去,拥有一席之地。

投资与创业的“确定与不确定”

基于“创业和投资的区别”这一话题,张嘉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见解。

在他看来,创业是在“确定性中管理不确定性”。举例而言,消费者确定自己要买一台冰箱,这是消费者的刚需,是“确定性”。而购买过程中是“选择线上还是线下购买渠道”“选择A品牌还是B品牌”,又产生了“不确定性”。而创业的本质正是解决这一“不确定性”,让大家都去买你的“冰箱”,这是创业的关键。

投资是在“不确定里管理确定性”。投资需要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中,扎扎实实做足行业研究、做好风险控制、做全投后赋能,最终在企业需要的关键节点释放能量。这就是投资的本质,是投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