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4月16日,山东德州一家长在给新出生的孩子上户口时,婴儿文化程度一栏被标注成“文盲或半文盲”。据陕西网“白鹿视频”报道,这名家长认为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标注“文盲或半文盲”有些过分。对此,当地派出所回应,新生儿落户时有些选项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家长介意的话可以去掉。
刚刚喜得贵子,为人父母,为孩子讨吉利、图喜气,是人之常情,这也代表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对于其他人而言,就算给不了人家吉利和喜气,那不让他们触霉头,给心里添堵,有一些不好的预设和联想,也是应有的基本道德操守。
(资料图片)
“文盲”,虽然是一个中性词。但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普及,现实中真正的“文盲”越来越少,“文盲”这个词,在日常表达中也逐渐带上了贬损和侮辱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当下社会,如果你给一个人贴上“文盲”标签,无论你主观层面有无恶意,都可能让对方感到被冒犯。当然,这种“被冒犯”的感觉,也不能粗暴理解为对“文盲”的歧视。
弄懂这些常识,再来审视此事,就能明白,当“文盲”二字撞进了自家孩子户口页文化程度一栏时,这位家长为什么会“心存芥蒂”,以及当地派出所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具体看,派出所的问题,恐怕也不局限于“给家长心里添堵”的层面。家长质疑后,派出所工作人员把锅甩给了“系统自动生成”。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流于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本质。有一位网友怼得好:“电脑没有感情,难道人也没有吗?”
一方面,写“学龄前儿童”是各地通行做法,且操作也不难,这样的表述更专业准确,也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基本尊重。如果觉得麻烦,把这一栏空着也行。另一方面,“文盲或半文盲”的表述,到今天还让其安然躺在系统里,也不太合适,其早就该被修正。系统自动生成的词,也应该是“学龄前儿童”,而非“文盲或半文盲”。可现实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就是没有做到位。
派出所工作人员那句“家长介意的话是可以去掉”也让人很介意,这种事为什么没有从一开始就换位思考,预设到一些家长的“可能介意”。现在的情况,只能理解成,相关工作人员从头到尾,都没有把家长的感受当回事,难掩“傲慢”。
由此看出,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对待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粗糙随意、死板冷漠,归根结底还是“不走心”。管中窥豹,上升到更高层面,还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态度和作风,出了问题。忘了初心,失了温度,所谓“服务”自然也就没了灵魂。虽然此事没给群众带来实质性损失,但任由这种态度和作风蔓延,只会给群众添更大的堵,捅出更大的娄子。
这些年,我们老说要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服务理念、优化营商环境,从何做起?就从这些微末小事做起,从顾及群众朴素情感出发,与群众心意相通,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民服务的初心,“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还需强调再强调。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不是危言耸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