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喝咖啡一样,购买化妆品也能“定制”,消费者可根据个人喜好下单。《上海市浦东新区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昨天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通过生产许可证等监管方式的创新,类似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的“前店后厂”模式,有望移植至化妆品领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的第十部浦东新区法规,对发挥浦东引领区功能,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说。

“精准化妆品”吸引消费者,以销定产有望实现

近年来,国产美妆品牌依靠电商、直播等流量入口频频出圈,成了“国货之光”。一些头部主播直播间里,美妆类产品的国产品牌比例已达50%,但国产美妆想与国际大牌一较高下,还缺少一个核心环节——产品力的塑造。除价廉物美外,国产美妆靠什么吸引消费者?《若干规定》中提及“精准化妆品”概念,鼓励化妆品企业开展皮肤科学基础研究,探索小批量、多品种、高灵活度的生产模式。

能个性定制的口红、粉底液等精准化妆品是消费升级的产物。全球大牌纷纷开垦这一新领域,国内市场更期待监管层面的创新突破。譬如,在化妆品领域,销售、生产两大环节的许可证均为独立存在。此次《若干规定》明确,针对现场提供包装、分装服务等的化妆品备案人,符合相关条件,可核发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若干规定》还提出,推进化妆品领域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融合,构建生产全过程关键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系统,以销定产也有望实现。

建立共享原料库,缩短新品上市周期

技术之外,国产美妆品牌还面临现实难题——“面粉之困”。原料之于化妆品,正如面粉之于面包,其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每个品牌、每个产品都有专属配方。眼下,原料短缺或价格上涨,成为美妆品牌遭遇的“现实之难”。为解决难题,《若干规定》将“建立原料供应服务平台”写入条文。共享原料库的诞生,提升了生产端的弹性空间,也有望加速国产原料替代步伐。

还有就是“通关速度”。一方面,国产化妆品研发中所需原料、测试样品大多来自海外,通关效率直接关系到新品上市周期。另一方面,海外化妆品入境也需经历重重关卡。《若干规定》结合上海海关在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为进口化妆品样品通关“加急”。明确:对于通过浦东新区进口用于注册或者备案检验的化妆品样品等,符合相关要求的,免予进口检验,缩短新品上市周期。

通关便利化还聚焦展会延伸交易,加速推动“展品”变“商品”。《若干规定》提出,在进博会等会展结束后,参展商经海关等部门批准,可将原进口化妆品转为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货物,举办消费促进等推广活动,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跨境电商方式销售。(王嘉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