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样机器人挥臂作业、AGV(无人搬运)小车来回奔跑、桁架机器人迅速调取货品……在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这样智能化的场景随处可见。

“智改数转”以数字化技术创新为驱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也被园区视为发展突围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智能制造产业园紧扣新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改数转”为抓手,驱动制造业不断做大规模、提升发展能级。

抢占“智高点”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本月正式投入运营的南钢智慧运营中心,你可以轻松找到答案。

一块巨型大屏上,原材料从船只发货、物流匹配、码头卸船,再到生产工序参数、质量标准等信息清晰可见,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现场,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透明化,让每一块钢铁“会说话”。这也是行业首个集制造、经营、生态于一体的钢铁“工业大脑”。

运营中心的研发承建者,便是位于园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据了解,公司定位为南钢数字化转型的旗舰平台,围绕钢铁制造业,为南钢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生态,搭建南钢“5G+”工业互联网平台。

“中心从去年12月开始试运营,通过‘数字孪生+实时数据’的智能信息系统关联覆盖,今年,我们不断进行模块优化,融合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工序数字孪生体,能够全方位把握从生产到经营的实时监控与预警。”金恒科技副总经理李井先说,服务好南钢的同时,他们也有信心服务更多合作伙伴,目前与全国13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涵盖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

截至2022年3月,金恒科技参与建成1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帮助南钢实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产业链效率提升30%以上。

刚刚新投用的苏美达智能科技产业基地,立体仓库已成为目前最为智能的“黑灯仓库”。成品下线后,经多通道输送线,由堆垛机器人进行自动识别并分类码托,RGV(有轨制导车辆)根据系统分配将成品托盘传送进立库内……通过广泛采用了通用动力设备、智能装备等工业设备上云,结合数据处理和分析,江苏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在“智改数转”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设备管理、数据监控、决策优化。

6月8日,中车浦镇向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项目交付首列列车,这是深圳首个采用120km的B型全自动驾驶车辆项目;6月10日,由中车浦镇及旗下子公司杭州中车生产制造的杭州地铁3号线后通段开通运营。

在智能化加持下,新区“智”造驶向全国各地。“其中,杭州地铁3号线列车配置司机辅助驾驶系统、轨道巡检系统、弓网监测系统、烟火报警系统、走行部在线监测系统等,实现全方位监控车辆的状态。”中车浦镇相关负责人说。

突破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智能制造产业园具有深厚的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中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中车浦镇的物流数字经济新板块,自2018年成立以来,中车数字从提供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等轨交装备制造服务,成长为向在园企业提供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方案,营收由7100万元倍增至2.49亿元,年平均增速超70%,已成为中车集团的核心数字板块。

无独有偶,南汽集团聚合省内汽车芯片产业链企业,多次开展技术研讨和供需对接,聚焦转型变革,将运营的关注点从“量”转向“质”,寻求百亿级规模以上的新突破。

如今,以苏美达、金恒科技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以中车浦镇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以及以南汽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链已然成型,园区正全力推动这三条“硬核”产业链迈向更高端。

聚合“共振点”打造气象现代服务业集群

6月25日,江北新区发布“543重大创新成果”,即5项前沿突破+4个重大平台+3项创新支撑,一批原创性、关键性自主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新区的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来自园区的“全球首台中尺度CO2通量探测激光雷达”成功入选。

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由泰爱信科技研制的这款激光雷达产品,可实现百平方公里二氧化碳浓度和大气风场同步探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以实现CO2通量探测的商用激光雷达,其高性能关键核心部件均实现自主研制、自主可控,打破了碳捕捉技术的国外垄断。

作为一家成立仅1年的初创型企业,产品背后,雄厚的创新底气从何而来?这家由京博控股集团投资,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夏海云教授团队创建的公司,依托科研积累,着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在此之前,夏海云领衔的激光雷达遥感团队已潜心攻关数年,“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聚焦安全环保、智慧交通、‘双碳’三大领域,定位开发全球最先进的激光雷达,创建国内一流光电创新应用平台,为工业、交通、气象、环保等领域提供包括数据支撑在内的各种需求。”

当前,国内的商业气象服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园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聚力打造“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信大“双一流”大气科学学科优势,培育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规划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气象谷和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当前,中国气象谷主体建筑已封顶,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作为新区气象产业“排头兵”,泰爱信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入驻中国气象谷的首批企业之一。

“气象属于信息化产业,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支撑,才能满足商业上特殊而严格的需求。”2019年,南信大校友、留美博士汤金平回到南京,在园区创办了南京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正全力研发光伏领域物联网产品和碳中和监测产品。”她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气象产业公司在此集聚。“当初,我们的销售额从10万元跃升到6000万差不多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随着精细化、精准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我们正在加紧练内功,以保持优势状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几年来,南信大气象科技研究院技术总监刘小明感受到,增长的不仅仅是销售额,管理、市场、技术和服务不同岗位专兼职人才团队已达近百人,产业氛围渐成气候。

据了解,南信大气象科技研究院开展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气象算法、雷达和卫星应用识别等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专利授权及软著58件,已为政府气象、航空气象、能源气象和环境气象等领域提供了诸多精准化的气象服务和产品。

培育“增长点”激活发展新动能

4月21日,随着投资15亿元的中嵌科技工业物联与智能制造华东总部项目正式签约,这家总部位于成都的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厂商落子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定位为公司的华东地区总部。

之所以与南京结缘,需追溯到去年的首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当时我们代表西部赛区参加总决赛,比赛结束后,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敏锐地发现我们与园区发展路径相匹配,主动联系我们,邀请我们去园区参观。”作为公司落地南京的主要决策人,江苏中嵌物联科技总经理唐东明说,项目落地如此顺畅,与园区专业的招商服务不无关系。

依托各方资源,园区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确定补链强链固链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同时围绕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引进储备一批技术领先、带动性强的“链主”式企业,鼓励以商引商,联合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配套项目招引,实施高端并购,打造产业森林。

5月,国内仓储机器人领军企业牧星机器人(江苏)有限公司旗下首个全球研发技术中心在园区落成。这座总投资达1亿元、与牧星南京工厂一体规划与建设的生产与研发中心,将承担整合与引领公司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进行软硬件整合开发、推进快速量产交付周期、提升产品质量等重要使命。

去年7月,江苏蜂巢互联工业互联网鲲鹏应用示范基地揭牌。作为全国首个鲲鹏架构下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落地园区后,基地积极试点数字化转型,以应用解决方案赋能区域内制造企业,目前,已将多个定制的智能化“教案”,“搬”进了洛凯工贸、浩明乳液等一批园区企业。

借助资源、丰富生态,园区与蜂巢互联合作,实现从研发、生产到协同创新的六大应用场景与鲲鹏架构的适配,打造鲲鹏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场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