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为棕榈科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仁频、宾门、橄榄子、大腹子、青仔、榔玉等。槟榔原产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槟榔原料被被用于加工供人咀嚼。近年来,关于槟榔导致的健康问题被屡次推上风口浪尖,这颗“绿色果实”成为了大家谈虎色变的对象。而今天我们想聊一聊,在舆论风口之外,槟榔还能是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政策和一组数据。据《外卖业包装塑料环境影响及回收循环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主流互联网外卖平台订单量从2015年的17亿单增长到2020年的171.2亿单,消耗(废弃)的塑料从2015年的5.7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57.4万吨,五年增长10倍,而随着外卖用户和订单的逐年增加,外卖产生的塑料垃圾一直在与日俱增。与之相对的,去年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各行业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发展方式的降耗升级,积极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不难看出,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减少食品包装导致的环境污染迫在眉睫。需要了解的是,在食品包装中,石油基聚合物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促使科学家不断寻找环保和安全的替代品。研究发现,大量的农业副产品或废弃物包括菠萝皮、槟榔渣等可以被用于提取纤维素纳米材料。
纤维素纳米材料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可再生生物降解膜的研究和生产”课题的重点关注方向。槟榔渣是槟榔嚼块经嚼食后产生的一种湿垃圾,属于厨余垃圾和有机垃圾。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恰当,容易腐烂,滋生病菌,它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污染环境的农业废弃资源。然而,槟榔渣中富含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植物纤维,若能进行专属垃圾归类,实现多元增值,则既能净化环境,又能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因此高附加值槟榔渣产品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据报道,以槟榔渣为原料,通过活化剂浸泡,高温炭化活化制备而成的活性炭具有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能力。有研究者通过天然胶乳与槟榔纤维素短纤维结合制备了“槟榔纤维素短纤维增强天然胶乳复合材料”,其机械性能显著增强。
由此可见,事物存在的利弊取决于其被摆放的位置,位置对了,也能变废为宝。而槟榔除了以上的作用之外,其亦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古时被用作驱瘴之用。而今,深入研发槟榔的其他效用使其造福于人类,或可成为我们当下的另一关注方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