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老行当 新出路”

纺纱、织布、蜡染、裁缝、刺绣……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村落的女子大都有一手绝活。近年来,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不少手工技艺逐渐没落。壮族姑娘刘思蔚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便与合伙人创立了手创工作室。在她的带动下,200多名乡村绣娘每年制作上万件手工布艺背包、帽子、围巾、挂件等配饰,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甚至东南亚及欧美国家。

刘思蔚(右一)和妈妈、外婆在村子里缝制手工艺品。受访者供图

壮家姑娘的新创意

80后的刘思蔚,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都坪村板坪组的一名壮族姑娘,也是一名设计师。

刘母心灵手巧,能裁会绣,是县里有名的裁缝,靠一台缝纫机撑起一个家,刘思蔚的学费都是她挣的。从10岁左右起,刘思蔚就给母亲打下手,帮敲裤脚边、敲裙边等,还喜欢拿剩余的碎布料做一些小挂件。母亲发现刘思蔚的天赋后,便把碎布料都留下来给她玩。

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在美术院校主修设计,刘思蔚在服饰设计与制作方面的能力慢慢显现。毕业后,她开了一家服装店,经常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挂件、小布偶搭配服装售卖。很快,她发现这些手工艺品独具特色,比服装还好卖。

在丈夫的支持下,刘思蔚注册了电商店铺,在老家和外婆、母亲一起开了一家手工小作坊,通过电商销售产品。

生产团队小、产品制作周期长,这些都限制了刘思蔚的发挥。她有很多产品创意,但囿于产能和销售限制,家庭作坊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