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灵活就业大军中的一员,58岁的雷菁晶已在南宁打拼多年。摆摊卖面点、做午托阿姨等工作,都让她能安心就业,唯有医保“断保”曾是她最大的心结。“没有固定单位,意味着医保随时可能中断,心里总是不踏实。”11月17日,她这么跟记者回忆。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广西进一步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让雷菁晶这样的“自由人”也能在就业地安心参保。“没了户籍限制,我感觉自己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了。”她的话语里,是被纳入保障体系的踏实与安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让漂泊的“自由人”成为安心的参保者?广西医保拆除的,是一道无形的制度之隔。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成熟,都始于保基本、成于精准细。”自治区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基本医保制度在走过普惠广覆盖的阶段后,其改革的焦点,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与“优不优”,从广度转向力度与深度。

“十四五”时期,广西医保一直在探索这一转变。通过直面制度之隔、药价之高、服务之障等深层次矛盾,以“致广大”的格局和“尽精微”的巧思,在“保基本”的基础上,接住群众更多迫切的需求。

67岁的陈大妈,被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折磨了10余年,她期盼着不再被反复的肢体麻木、乏力折磨,不再与轮椅为伴。

转机,源于一支创新药。2023年底,萨特利珠单抗这一特效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从一支3.9万元降至医保报销后自付2800多元,也让陈大妈从“无药可治”到“用得起药”。

更大的惊喜在于,广西医保并未止步于“有药可保”,而是利用首创的“单列门诊统筹支付”机制,将这类高价、特效的“国谈药”从普通门诊的报销体系中单独拎出来,给予不设起付线、高达70%的报销比例。

于是,陈大妈每4周的重复皮下注射也不需要住院,在门诊就可以完成。这意味着,她省去了病床协调、住院陪护等一系列操心事。“我现在恢复得不错,偶尔还能站起来。”从她积极康复的行动中,可以看出陈大妈正在重拾希望。

这项由广西率先探索的机制,堪称医保业界的突破性尝试。2025年,广西“单列机制”药品目录又迎来首次大规模扩容,新增75种“国谈药”,总数达147种,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如果说“单列支付”是对特殊病种的精准“加法”,那么药品集采的扩围提质,则是对普遍负担的持续“减法”。

“救命药,居然便宜这么多!”这是患者蒙先生结算时的惊呼,也是卸下重担后最真实的释放。罹患多发性骨髓瘤的蒙先生,需要长期服用来那度胺胶囊,集采前一粒180.7元。对没有固定收入的他来说,“简直是得了一个烧钱的病”。

而集采后,一粒药的价格降至6.3元,降幅96.5%,蒙先生每年能省下43950元。这背后,体现了广西医保“查漏补缺、带量联动”的巧思——“十四五”时期,广西医保在积极落实国家组织集采外,还通过自主组织集采、省际联盟集采等,常态化、规模化、制度化实施集采,持续挤压药品价格虚高水分。

近几年来,广西医保并未止步于“病”的保障范畴,更将目光投向了生育、失能等特殊生命阶段的需求,力求在“保基本”之外,延伸出更多温暖的触角。

一头是新生儿的希望。广西在全国较早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仅仅一年时间,超15万人次受益,更多人期盼着新生命的到来。

另一头是失能者的尊严。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先后在南宁、北海落地执行。其中,长护险已为南宁2.33万失能家庭提供了“搭把手、喘口气”的温情服务;北海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成为广西首个覆盖全人群的长期护理制度城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