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列车的发展
《Anatomy Trains》(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即大家熟知的“解剖列车”于2001年问世,并迅速在人体工程和运动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偶尔也被滥用)。通过筋膜结构将肌肉联系在一起,使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方式理解姿势和功能运动的解剖学,而不是过去一百年来占据运动学家的'起源-介入-作用-神经'的零散研究。
该书于2001年出版,第二版于2009年出版,第三版于2014年出版。该书已被翻译成其他10种语言--德语、芬兰语、波兰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日语、俄语以及繁体&简体中文。
现有15张DVD光盘来支持Anatomy Trains的理念——介绍性概述、涵盖所有筋膜线和区域的多种手法技术视频,解剖证明或解剖训练,以及视觉评估的自学课程。截至2016年,该书已售出超过10万册,数以千计的从业者对于他们在解剖列车培训班和网络课程中的经历给予了热情的赞扬。Anatomy Trains将继续建立更详细的课程,以满足个人的专业需求。
而解剖列车的作者Thomas Myers(托马斯·迈尔斯)被誉为肌筋膜之父,具有40年的临床经验。
托马斯独特的视角配合极高的解剖手法使他以肌筋膜为入手点,开创了Anatomy Trains(解剖列车)课程,KMI(Kinesis Myofascial Integration肌筋膜整合理论)系统课程,Structural Strategies(结构整合理论策略)等多个系列课程。
从1996年至今,托马斯开创了肌筋膜在世界传播的狂潮,在全球五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讲学。现代肌筋膜理论的学术的发展更是对疼痛康复训练、现代运动疗法、正骨整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体能训练,康复,健身等行业新的热点和趋势;同时,该理论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5年初托马斯的首次来华掀起了中国康复医学界肌筋膜学习的热潮,《解剖列车》一书的简体中文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筋膜爱好者的追捧。 之后,“Anatomy Trains”(解剖列车)的系列课程也被逐步的引入中国。
二.ATSI的诞生
在书籍出版后,托马斯发现了类似想法的早期迭代——在针灸的经络中,在莱昂纳多的草图中,在1930年代的德国解剖学家Hoepke和Tittel,以及法国的Françoise Meziére的作品中。这些联系(以及 "运动链 "等模型)通常是从功能上定义的,而解剖列车是通过筋膜的结构连接,因此是肌筋膜力量传递的常见途径。
托马斯说:"在我开发了解剖列车肌筋膜经络图之后,我突然想到--就像大马士革路上的Saul一样——为解剖列车肌筋膜经络图提供了一个逻辑透镜,通过它来看待Ida Rolf的结构整合协议。换句话说,她的"秘方"可以稍作重新配置,通过这些线路的逐步开放来展开。”因此,解剖列车结构整合(ATSI)诞生了。
解剖列车结构整合(ATSI)是围绕托马斯-迈尔斯的解剖列车肌筋膜经络概念设计的。ATSI是一种治疗性的手法康复类技术,使用筋膜技术和运动教育来治疗慢性疼痛,缓解身体限制,并改善运动障碍。ATSI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虽然每次治疗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解剖学领域,但每次治疗都是在对静态姿势和主动功能进行详细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三.ATSI体系架构与学习流程
最初在2015年引入动作学苑之际,所有解剖列车系列课程都是线下课程。解剖列车系列课程学习分为三大阶段,所有学员需从基础阶段开始逐步学习,学习完毕后并通过考核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三个阶段全部通过后将获得ATSI从业资格认证,并成为国际结构整合师协会(IASI)会员。
基础部分:解剖列车视角下的结构与功能(Anatomy Trains Structural Function)
第一阶段:解剖列车结构要素(Anatomy Trains Structural Essentials)
第二阶段:解剖列车结构策略(Anatomy Trains Structural Strategies)
第三阶段:解剖列车结构整合(Anatomy Trains Structural Integration)
解剖列车视角下的结构与功能(ATSF)课程,适合于手法治疗师和对筋膜手法感兴趣的运动治疗师。此课程为初识「肌筋膜手法治疗」阶段,如果准备好了学习解剖列车,那么可以先从这个课程入门,开始了解。
课程将结构解剖与功能解剖相结合,引用「张拉整体」和「弹性回缩」的概念来分析动作效率,用鉴别性诊断来判定运动控制问题或软组织受限问题,以及它们可能的问题来源。
在完成了解剖列车视角下的结构与功能(ATSF)在线课程之后,就该进阶到下一个阶段了。在解剖列车结构整合(ATSI)的学习路径中,紧随 ATSF 的就是六个模块的解剖列车结构要素(ATSE)也就是原FRSB课程了。
这一系列的课程从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关节和筋膜出发,结合了结构触诊、动作评估与手法治疗等主要元素,在探讨结构特点与身体结构模式的同时,还延伸到功能解剖。此外,每一个模块不单单着眼于本区域的解剖与功能,各模块之间还互相渗透,逐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全身整体模式。六个模块的解剖列车结构要素分别为:足弓和腿部、髋部的扇面、胸腹及呼吸、脊柱张拉整体、肩部与手臂、头颈与下颌。
2020年8月初,动作学苑正式推出了「解剖列车线上课」,课程的推出让很多想学解剖列车但因为疫情而无法学习的人喜出望外。
解剖列车课程体系创始人托马斯,在其官方电子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向所有关心解剖列车的人讲述了他为何开设线上课的原因。
时至今日,动作学苑对于解剖列车的课程已调整为如下方式进行授课:
由于理论知识已经转移到线上课程学习,线下课程较疫情之前也有调整:包含了必须的前表线、后表线、体侧线、螺旋线、手臂线、前深线的手法以及解剖列车主要肌筋膜经线的身体解读、体姿评估、特殊测试等重要内容。
当线上认证课程、模块课程及线下两天课程全部学完,即完成了解剖列车的第一阶段的学习。目前可以在动作学苑学习到解剖列车第一阶段的所有课程。
自2020年8月课程改版之后,对于网课的学习各路学员也都给出了自己的推荐和理由,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大咖也给出了自己对于解剖列车课程的评价。
四.“漫长”的修行
至于如何证明已经学习了哪些解剖列车课程,动作学苑会在学员学习完任意一门课程后会安排考试,通过考试后将颁发由美国解剖列车官网授权的国际认证证书。证书期限为永久有效。
目前可以获得的证书有8张:解剖列车视角下的功能与结构(线上证书)*1,进阶模块证书*6(对应上述6个部位),解剖列车视角下的功能与结构(线下证书)*1。当全部获得后才可以宣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所有课程认证考试。
由于解剖列车课程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在手法技术以及治疗策略甚至学习模式上都会有质的飞跃,因此每一个阶段除了需要有大量的理论支撑,更需要有实践来进行考试,例如第二阶段学员每三天会经历一次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课程给每位学员安排了一名真实“患者”,学员们需要给“患者”进行真枪实弹的3次治疗,从身体解读、起飞(阐述通过身体解读看到的现象,治疗目的和思路)、正式治疗到落地(阐述当次治疗效果和产生的变化)。老师会这个过程中考核每位同学的治疗思路和手法水平。经历了这十天课程的学员就像又经历了一次高考一样煎熬,但是课程结束后他们对筋膜手法治疗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想。
第三阶段则是长达31天的结构整合学习,并且需要进行12次实践考试并给出治疗方案。其课程的难度之大,需要掌握的内容之多可见一斑。目前中国区通过解剖列车结构整合(ATSI)成为国际结构整合师协会(IASI)会员的仅有4人(大陆3人、中国台湾1人)。
文章最后附上解剖列车结构整合方法的定义,相信看到这里的你应该多少对解剖列车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们很多人都在生活当中积累了额外的张力,这些额外的张力可能源自某个损伤,可能源自一次手术,可能源自某些重复性的活动,这些损伤和张力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了一种模式。这些模式被印刻到了我们的肌肉张力、骨骼形态以及其间的结缔组织中。解剖列车视角下的身体结构整合方法就是通过松解这些粘连和短缩的肌筋膜组织,打破身体不良的模式,实现身体的重塑,帮助你重新掌控自己的身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