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火龙果又火了。最近,很多朋友晒出了自己拍的火龙果灯海——如梦似幻的点点灯光照亮旷野,一片宏大的灯光秀场之下,火龙果默默地开花结果。
火龙果种植园定期开始上演的大型灯光秀,是为了让火龙果“不睡觉”,促进生产,从而让我们能在更多时段吃到美味营养的火龙果。
骗火龙果也有大讲究
(资料图片)
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沙漠地区,喜光喜热,植株需要充分沐浴在每天长达12小时光照之下才能顺利开花结果。因此,灯光的信号能让每一株火龙果都能开启清醒模式。目前的应用型研究发现,通过冷光LED灯模拟日光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前引导火龙果开花、延长开花周期,以达成火龙果的稳定供应。
这样种火龙果多费电啊!怎么火龙果还卖得这么便宜?
其实,费电与否要根据每一颗火龙果的生产成本来权衡。基于火龙果特性来说,不补光就意味着没产量,那么怎么补就成了省钱的关键。
首先,种植园现在基本舍弃了最初使用的传统的荧光粉螺旋式节能灯,选择了球泡型LED半导体固态光源。
LED提供的是冷光源,这能避免温度过热,可以近距离给火龙果补光。有的时候,人们还会在LED光源的基础上加上光敏传感器,感应到光照不足时自动启动补光系统,这样能以最省钱的方式最大程度提高单位光能的光合效率。总的来说,与传统光源相比,LED光源在灯体外形、重量、功率、光谱组成、发光面以及光学设计与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光效更高,节能效果更佳。
太阳光中包含了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其中对植物生长有作用的主要为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的可见光,且不同波段的作用不同。LED补光灯能够根据不同对象作物的需要,针对性提供不同波段的光源。
综合各种试验数据,目前的火龙果生产更倾向于间隔性补光。间隔性补光不仅省能耗、省钱,还有利于火龙果的生长。研究发现,持续补光可能对火龙果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花青素含量会随着补光增加而降低,未补光对照组的花青素含量反而最高。
至于“间隔性补光”具体要间隔几个小时,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方案。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光照,还需要结合温度、水肥等环境因素,为火龙果提供更好的“综合性服务”,最终才有可能生产出果实的口感、口味、保质期等最佳的火龙果。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衡量农作物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光虽然是一个关键的环境因子,但仍然需要结合水肥等其他环境因素、综合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复杂理化反应,并根据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才能综合改善产品的品质。因此,农业生产中对各个环境因素的控制,需要不断试验并且因地制宜。
哪些植物需要补光?
除了像火龙果这样依赖长光照的作物之外,还有啥植物需要补光吗?
据地方农业农村局发布,通过温室补光灯技术(早晚各补光2小时),有效解决草莓因叶片遮挡导致光照不足而带来的生长速度受影响的问题,使草莓品相、口感提升且成熟期提前,实现错峰上市,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经济收益。
接收补光的草莓
温室生产的西红柿,同样需要补光灯在日日夜夜中温柔点亮,为我们所爱的酸甜口感提供光源。
补光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果品成熟阶段。在育苗阶段进行补光,能显著提升幼苗的健壮程度和抗病能力。
虽然经过补光培育的幼苗卖得贵,但补过光的幼苗不仅长势更好,还能有效减少病害带来的潜在损失,提高了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种植户普遍认可其价值。相反,若光照不足,幼苗会因节间过度伸长而发育成细弱高挑的“徒长苗”,这种形态将严重制约后期的产量表现。
没有补光的幼苗,容易成为细弱高挑的“徒长苗”。
找到关键点
每一株作物都能被“骗”
农业生产的探究中,不止有被光“骗”开花的火龙果,还有被雷“劈”高产量的蘑菇。
不少人都听说过,惊雷声声的雨夜之后,蘑菇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集体闪现。通过这一现象,科学家和厂商就开始转动脑筋了——如果人为制造雷击,蘑菇是不是就能长得更好了呢?
实验表明,30~140千伏高电压可以显著促进香菇生长。科学家推断,这可能是因为雷击产生的电流使温度骤升至约10000°C,产生冲击波传入原木内部,振动促进菌丝移动并刺激子实体形成。目前蘑菇养殖中多采用机械刺激法,但这产生的刺激仅部分渗入原木;而闪电电击能产生均匀冲击波,传入原木内部。目前,有日本团队根据这一机制,正在开发经济且紧凑型的机器,通过电击刺激蘑菇生长,并计划推广至食用菌产业链。
研究团队通过电击刺激蘑菇生长
除了光照和雷击,有的研究团队还另辟蹊径,从声音入手。
2023年发表于《地理界面杂志》的一篇研究中,来自乌特卡尔大学与桑巴尔普尔大学的地质学研究人员与宗教韵律专家团队发现,每天为绿豆播放1-3小时75-95分贝的灵修音乐可显著促进生长,使作物产量提升131.35%-159.46%。该成果为更环保的农作物产量增长提供了新思路,但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