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百色你一定不能错过百色非遗。看百色非遗,要看田林壮剧的水袖拂过戏台,带出三百年的唱词;要看靖西绣球的彩线在指尖缠绕,凝聚着壮族儿女的深情厚谊;要看德保马骨胡的丝弦震颤,琴筒里沉睡着骏马的魂魄……
百色非遗大联欢。记者 覃蔚峰 摄
(相关资料图)
百色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黑衣壮、布洛陀文化源远流长;传统音乐有田东瑶族吡咧曲、隆林苗族山歌、西林壮族平别山歌调等;传统技艺有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靖西绣球制作技艺、靖西壮锦织造技艺等;传统民俗有西林壮族“欧贵”婚俗、靖西壮族新春民俗大巡游等。
那坡的黑衣壮村寨,是一幅流动的靛蓝画卷。妇女们的头巾、衣摆都用蓝靛草反复浸染,阳光照在上面,能看出二十一道染色工序留下的深邃光泽。
黑衣壮“迎宾酒”。(那坡县委宣传部供图)
田林的山坳里,壮剧的锣鼓一响,时光就退回到三百年前。老艺人的花脸在油彩中舒展,生旦净末丑的步子里,藏着壮家人的喜怒哀乐。这门被称作“壮乡活化石”的艺术,曾靠口传心授走过兵荒马乱,如今在戏台的追光里,依然能让台下的乡亲们跟着剧情或哭或笑。
田林壮剧表演。记者 梁力升 摄
右江岸边的麽乜手作铺里,手艺人正往布偶里填进艾草。这巴掌大的布艺玩偶,眉眼是壮族图腾的简化,肚子里装着驱蚊的草药,挂在孩童胸前,既是护身符,也是母亲的牵挂。
麽乜。记者 黄艳萍 摄
非遗最有生命力的瞬间,不是隔着玻璃的展示品,而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活跃起来。
多年来,百色市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自治区级164项、市级318项、县级1791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数量均位列全区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方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人、自治区级132人、市级410人、县级715人;建成了以国家级为龙头,自治区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为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田阳舞狮表演。周加孔 摄
非遗进景区入校园。百色市推动非遗项目进AAA级以上景区,重点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凌云七十二巫调进浩坤湖景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西林“欧贵”婚俗进宫保府景点,田州古城、靖西锦绣古镇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活动。目前共建设“非遗进景”示范点10个。在校园挂牌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并打造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全市共有46个非遗项目“进校园”,14所学校入选自治区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西林壮族“欧贵”婚俗表演。记者 黄艳萍 摄
非遗有了坚实的传承人队伍。百色市选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村灵、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麦琼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等一批带头人,建成靖西市壮锦厂、右江区扁担姐等一批非遗工坊。传承人以匠心坚守,从事非遗和文创产品制作销售,生产出来的产品广受欢迎。靖西绣蕴坊列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西隆林高凤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广西浪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隆林各族自治县金百灵民族文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隆林贝农人家黑粽加工厂、隆林壮族三层楼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被列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刺绣之美,针针线线皆故事,非遗传承,让这份美流传千古;古老的戏曲,唱不尽的悲欢离合,非遗传承,让每一幕都成为永恒;琴声悠扬,非遗之音,唤醒沉睡的记忆,让文化之根深植于心。当这些技艺在传承人指尖流转,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门手艺的存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最深情的守望。右江的水在流淌,这些声音、这些色彩、这些温度,也会跟着水流向更远的未来。